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浅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高考政治试题中的非选择题一般有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和论述题,文综试题则只采用分析说明和论述题。这类试题的能力考核功能比较全面,大多综合性考查考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第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第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正确解答主观题,不仅应明确主观题一般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应了解主观的常见类型,以及不同类型主观题的特点,从而根据不同的特点掌握其解答方法。下面结合近几年全国及各地高考政治主观题,分九种具体类型进行粗浅分析。

一、“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简要说明理由”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试题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

(2)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的重视。

(3)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不要只盯问题内容而忽视了对主体的分析,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不全的。

3.考题例析

【例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解析】本题以我国科研人员光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对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进行“论证和探究”。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先回答出关于“辩证的否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联系材料,从“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

二、“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3.考题例析

【例2】(2012·北京文综)截止2011年底,我国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有的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思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怀有疑虑,有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3)结合材料,针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遇到的问题,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与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解答措施类试题要本着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

因此首先要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制约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不了解、东道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等。第二步是将这个因素分类即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类。第三步针对这些问题,认真履行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没有体现的职能舍去,同时注意,帮助企业“走出去”也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也涉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等相关知识,既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要尊重东道国的主权与正当利益,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条理清晰,逻辑明确。

【答案】①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提供海外

市场环境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保护我国公民生命安全、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不受分割的职能。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与东道国的交往与合作,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缔结合作条约,便于企业更好地在当地开展投资和经营。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正当的国家利益,鼓励企业开展有利于改善当民生的项目合作,实现共赢。

三、“体现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体现说明类材料题主要依据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问题思考,考查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与整体认知。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多以“体现”“表明”“说明”“蕴涵”等关键词句出现。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体现的政治知识是”“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知识”“体现的哲学原理是”“说明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设问中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2.解题规律

“体现”类设问的具体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是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二是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

三是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3.考题例析

【例3】(2012·山东文综)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阐释倒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解析】抓住材料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从而得出材料蕴含着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注意结合材料分别分析。

【答案】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人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四、“依据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2.解题规律

此类题型分两种情况解答:

(1)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某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两个)、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

(2)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及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从课本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

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

此类题型的主要失分点是理论和材料做法不对应,或没有进一步点明这样做(或言论)的意义。

3.考题例析

【例4】(2012·重庆文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解析】此题并未设定哲学的具体知识范围,但围绕设问申“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突出“认识”这一关键词,可联系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回答,但要注重联系材料答题。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②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质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五、“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或观点),然后要求考生利用发散思维,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判断评价这一现象(或观点)。具体设问形式有“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或观点)”,“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或观点)”,“谈谈你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评析某一现象(或观点)等”。

2.解题规律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评价。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

(1)依据——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哲学、政治与文化生活的理论依据。

(2)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3)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4)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成为可能。

(5)危害性——是说做或不做这件事以及持或不持这种观点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准备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3.考题例析

【例5】(2012·安徽卷)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

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答案】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②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③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④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解析】本题以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为背景,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回答评议类的题目,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答题秩序,首先回答诚实守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诚信缺失的危害,然后回答任何建立市场经济诚信制度即可。在回答“怎么办”要注意分清国家、企业、市场经济的其他参与者各应怎样做。

六、“意义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如2009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8题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一题,我们根据设问要求,结合本题材料,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及提升综合实力等角度阐述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如:2010年北京文综第40题第(3)问“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该题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知识,在回答其作用时应回归教材,亦即答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3.考题例析

【例6】(2012·广东文综)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解析】结合材料,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注意分析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充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反作用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说明作为正确的理论,对我国目前及将来的改革开放仍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七、“分析说明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分析说明题是一种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的一段或几段材料进行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从而说明这段材料的观点、原理是什么的题型。这类题型的设问,一般要求分析材料中体现问题的实质、原因(依据)、影响、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学生尽量能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道理,然后根据相应类型进行分析。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型题须按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材料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所应确定的观点、原理为“中华文化特征”。

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文化创新的意义、途径、主体等方面。

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解答分析说明题,要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特别要指出的是,回答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有取有舍,详略得当。

3.考题例析

【例7】(2011·山东文综)“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解析】答好此题,第一、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其关键信息就是“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第二,注意围绕关键信息调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做好以上两点就可答好此题。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八、“辨析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辨析题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辩证思维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做辨析题,而不能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正是出于这一意图,在近几年的高考辨析题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那种全对或全错式的了,因为它无法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多的是正误混杂,即前半部分内容正确,后半部分内容错误,或者相反;从某一角度看,其内容有正确的因素,但从全面的角度来看,其内容又不完全准确;在一定条件下其内容是正确的,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其内容又是不正确的;还有更复杂的“辨中套辨”式的辨析题,就是在这一道辨析题里,有若干个“辩点”混杂在一起。

2.解题规律

解答辨析题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步骤一般是:

(1)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辨题的具体特点,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析,明确每个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思。

(2)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3)展开讨论点。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

(4)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解答辨析题常见的问题如下,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审题能力不强,对辨题中隐含的辨析点把握不全、不准,造成漏辨、错辨。

第二,缺少辩证思想,对题中观点不能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对合理因素不能进行充分肯定,对不合理因素不能从多角度进行剖析,把辨析题简单地做成了是非判断题。

第三,逻辑关系混乱、分不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近年高考辨析题的一个热点走向。

第四,解题环节不全,忽视对辨题进行小结。一些学生做辨析题,能够对题中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及分析,但常常忽视联系实际给出恰当小结,或提供解决方法,或明确事件性质。

3.考题例析

【例8】(2010·福建文综)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材料二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与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结合本题的设问,由材料中的观点可知,本题观点的辩点有两个:一是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二是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否一致。然后根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以上两个辩点并阐明观点中正确与错误成分的原因,最后纠正错误的观点。

【答案】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的。

九、“探究类”主观题

1.题型介绍

探究类材料题立足思维和知识的开放性,凸显了对生活案例的解读,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以生活案例为背景,围绕一定的核心内容,引导考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常采用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对上述做法的看法、提出建议、如何参与等。

2.解题规律

解答探究型题目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这类题目给出的材料往往较多,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其主题,从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这类题目的重点。组织答案时,要看清题目中有没有对所运用理论的限制,如果有限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的理论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限制,则需要考生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合适的理论。探究型题目涉及的内容一般跨度较大,甚至有可能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会用到政治、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3.考题例析

【例9】(2012·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解析】本题中,考生可能把它看作是语文科中倡议书的写作要求。其实题目要求写内容提纲,重点在于如何“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如果懂得转换题型,这道题目应该不会太难。“弘扬雷锋精神”,涉及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知识点,“促进社会文明”,涉及到文化生活中第四单元“发展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知识。

【答案】①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②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⑤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解题|不详|指导|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