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2020届高考政治备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听取和审议了习近平受中心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陈述,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来讨论依法治国,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中国国情而言,无论是希望用法律来约束权力,还是用法律来强化权力,都要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走上权治、人治的道路。

其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要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党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其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度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运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运用法治的方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去年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2.2016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的《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强调要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以更有力举措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发展壮大新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法治政府

1.2016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要求围绕深化改革推进公开。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大力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工作部门全面公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2.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对照“五公开”要求,每年对本单位不予公开的信息以及依申请公开较为集中的信息进行全面自查,发现应公开未公开的信息应当公开,可转为主动公开的应当主动公开

(三)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1.在2017年1月举行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提出,2017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已进入用立法固化改革成果的阶段,“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试点是成功的,实际效果是好的”。

2.2017年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司法责任制。从含义上看,司法责任制就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推行员额制是实现责任制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3.除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和最高人民法院增设巡回法庭等改革也备受关注。过去一年,“以审判为中心”这一理念加速推进。2016年7月,在第三次全国政法干部学习讲座上,孟建柱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主题。此外,2016年中央政法委还协调制定《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并于当年10月由最高法、最高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

4.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鹿泉县人聂树斌因故意杀人、强奸妇女被判处死刑。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聂树斌22年沉冤终得昭雪。直面聂树斌案,方能让执法者对法律保有足够的敬畏,不至于滥用权力;直面聂树斌案,方能让民众知道自己的权益可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甚至可以说,直面聂树斌案,是中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迈过的一个坎。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权香港基本法,打击和遏制“港独”势力

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经表决,全票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此次释法表明了中央政府反对“港独”的坚定决心和意志,维护了基本法的权威和香港法治,顺应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解决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宣誓违法引起的争议,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和遏制“港独”势力,有利于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立法会是按照香港基本法设立的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基本法的解释与基本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必须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绝不允许在香港从事任何分裂国家的活动,也绝不允许“港独”分子进入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

(五)多部法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再添新法

1.历经四次审议后,2017年3月15日上,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全文,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的颁布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2.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六)严查辽宁贿选案,2016年县乡两级换届选举全面铺开

1.辽宁拉票贿选案是指在2011年辽宁省委常委换届选举和2013年辽宁省两会换届辽宁省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第十二届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选举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涉嫌破坏选举犯罪等系列案件。2016年9月13日,临时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辽宁省人大选举产生的部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的报告,确定45名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

2.从2016年开始,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此轮换届选举,涉及选民多达9亿,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广大人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重要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时政术语提炼】

1.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3.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发展壮大新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

5.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司法责任制,推行员额制是实现责任制的必经之路。

6.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权香港基本法中央政府反对“港独”的坚定决心和意志,维护了基本法的权威和香港法治,顺应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解决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宣誓违法引起的争议,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和遏制“港独”势力,有利于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7.《网络安全法》的通过有利于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8.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广大人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重要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三、【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说明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4)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并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加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4)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

(5)要坚持走曲折的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四、【跟踪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①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政府必须: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为依法遏制和打击“港独”势力,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香港特区根本利益,2016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基本法更好地反映香港的主流民意

②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

③依法行使立法权,捍卫一国两制不走样

④依法行使决定权,依法遏制和打击港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

①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和法规的权威  ②转变政府基本职能,建设便民利民政府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④实行政务公开,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项层设计,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此举旨在:

①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和能力

③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④规范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边界,促使政府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6.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通过在网站上公布网上行政审批事项及办理流程、材料要件、是否收费、收费标准、如何申报等具体内容,推进了网上行政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这一做法:

①缩减了政府办事流程及收费   ②旨在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减员增效

③使得政府工作更加便民利民   ④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即将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依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对聂树斌案正式做出再审判决。检察机关同步对该案进行了审查、监督,及时提出了依法改判无罪的检查意见有效发挥了法律监督职能。确保该案得到了公正处理。此案改判过程:

A.是我国全面落实依法行政的体现              B.是依法治国理念逐步落实的体现

C.表明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D.证明了司法机关对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

18.2016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指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在立足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等政务公开自有平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闻媒体资源,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下列各项中,关于此举影响路径正确的是:

A.推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监督—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B.弱化政府职能—防止权力滥用—推进市场监管公开透明

C.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杜绝权钱交易—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D.增加工作透明度—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建设法治政府

19.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以154票赞成、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和职能部门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国家立法权,筑牢网络安全法律屏障

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人大代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表决权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立法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

①着力规范立法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②健全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③发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人民立法主体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指出,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省(市)监察委员会,并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明确监察委员会职能职责,建立监察委员会与司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强化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上述省(市)监察委员会的建立:

①表明监察部门已由行政内部监督转变为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举措

③保证我国人大、监察、司法机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④彰显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2016年开始,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全面展开,有9亿多选民将参加选举,选举将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

①从方式上看属于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②体现了我国的国体,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③适用于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使用

④是人民行使基本民主权利,当家作主的体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近年来,S省在农村通过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村居自治、多元共治、智慧管理”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完善村协商制度、社区协商制度、楼宇(小组、小区)协商制度等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真正实现了农村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由此可见,这种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①保障了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完善了我国基层政权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③调动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④提高了决策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4.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用制度管权、钱、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敢贪、不能贪的反腐机制。要真正形成不敢贪、不能贪的反腐机制,需要政府:

①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②进一步强化监察部门的权力机关监督作用

③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④发挥法制的作用,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5.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

①从法律层面夯实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②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③有利于敦促党员干部廉洁用权,提高执政能力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原因、要求各是什么?

2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28. 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29.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请回答: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3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31.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等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十八大这道盛宴所带来的新感觉新味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首次”所蕴含的哲理。(14分)

32.(24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材料二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的道理。(12分)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包含的哲学道理(12分)

33.(22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Z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Z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1)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简析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11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Z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11分)

3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一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政府做到发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的各项工作。实行政务公开,及时纠正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权益的违法行政行为,严肃追究违法行政责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推进开门立法,进行民意调研,广泛听取、参考公众意见、建议。

材料二  2016年,《居住证暂行条例》本市实施,为持证人提供了享受同城待遇的可能。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进行了修改,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加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管商环境。全国各级法院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精准打击“老赖”,敦促58万余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文书确定的业务。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释法治中国建设是如何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经济发展和公民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14分)

35.(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如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财产权的问题开始凸显。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2007年出台物权法,标志着产权保护制度正在逐步形成;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

材料二 产权保护制度的核心原则就是公平。《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保护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产权的法律和制度,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说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如何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的。(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财产权”的重要意义。(12分)

3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有恒产者有恒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1)结合材料一,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分析“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财产权”的正确性。(14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基本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全社会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权保护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国有产权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不够清晰,存在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财产等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易发多发。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2)加强产权保护,根本之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10分)

3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依法治“天”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具体内容。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既是约束,也是行为依据。对违法排污行为既要严肃查处,也要通过财政等手段引导产业升级,多管齐下,才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社会成员应遵法信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公民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依法治“天”。

材料二: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2)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

3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今,立在后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国家加强了“四梁八柱”蓝图的顶层设计: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5月31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排污许可证制度将全面实施;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12月25日,环境保护税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12月2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发文,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仅靠国家也是不够的,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为此,还要有序推进公众参与,理性维护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生态环境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民通过环境信访、调解、寻求司法求助等方式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倡导绿色消费,积极促进可持续消费,抑制过度、奢侈消费甚至扭曲性消费行为。只有人人自觉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才能让绿水青山永远常在。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公民应该怎样让绿水青山永远常在。

(2)结合材料,说明国家加强“四梁八柱”蓝图顶层设计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意义。

3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过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结合材料,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治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新课标也把“政治与法治”设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治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材料二: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提升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水平?(10分)

(2)运用对立统一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建设法治中国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2分)

(3)每年12月4日是我国的宪法日,2016年宪法日的主题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4分)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A  14.C  15.C  16.D  17.B  18.D  19.C  20.A  21.D  22.B  23.C  24.A  25.B

26.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的原因一是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的要求: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⑤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2分)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⑤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27.(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28.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护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29.(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政府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它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实现为民服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0.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31.(1)对政府而言,要依法行政。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监

督,推动“阳光工程”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依法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表现。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32.(1)宪法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2分);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2分);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分);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分)。党依法执政(2分)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2)(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2分),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进行法治理论创新(2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3分),总结成功的法治经验,围绕实践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3分)

33.(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2分)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2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2分)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1分)不仅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2分)而且能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2分)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分)要发挥好教育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1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2分)法治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力量;(2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反映群众生活和需求。(2分)

34.(1)①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立法,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政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③政府白觉接受人民监督,改进政府工作,做到对人民负责。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听取、参考公民意见、建议,使社会主义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每点3分,共1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①对积极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产权制度,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动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经济水平。(每分句2分,答出4点即可。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②对公民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绿色消费;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每分句2分,共6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5.(24分)(1)①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党集中人民意志,提出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的主张,并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依法执政,发挥领导核心作用。(2分)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完善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制度,为平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财产权提供法制保障。(2分)③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2分)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设计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①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对公私产权平等保护,有利于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2分)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2分)②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分)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分)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2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分)

36.(1)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基础;(3分)②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财产权,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3分)③有利于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3分)④有利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分)⑤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分)

(2)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2分)

②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定和完善保护产权法律制度,为产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2分)③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做到有法必依(2分)④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2分)⑤增强公民产权保护观念和契约意识,强化社会监督。(2分)

37.(1)①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环境的义务。②政府要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③政府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措并举让APEC蓝保持下去。④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⑤政府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既是约束又是依据。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依法治国认识的发展。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我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④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我国依法治国方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进。

38.(1)①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按照规则有序参与民主决策,积极建言献策,推进政府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②积极参与民主监督,依法行使监督权。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敢于同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③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①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有利于健全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布局。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④有利于引导消费行为,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永续利用。

39.①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和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不得超越宪法法律。③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多种方式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④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行使监督权。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40.(1)①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2分)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分) ③注重法治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2分)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2分)⑤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2分)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3 分)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法治治身、治标,德治治心、治本。(3分)

③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分)④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3分)

(3)示例一:①弘扬法治,我有责任。②依法治国,你我同行。③法治建设,贵在行动。④法治中国,群策群力。

示例二: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②贯彻十八大精神,传播法治理念。③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④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⑤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专题|复习|备考|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