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地理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1世纪是科技更加迅猛发展的世纪。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发展和财富,同时也可能带来灾难。如“克隆”技术,它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器官,用于救死扶伤,造福人类,但也可以克隆出很多战争狂人,扰得天下大乱。又如原子能的利用,若作为能源用于和平建设,将为人类造福;若用于战争,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前段时间发生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思考并形成共识,新世纪合格的人才,除了具有科学素质之外,学会如何做人,形成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等同样非常重要,而这些我们可称之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基础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问题,洁如白纸一样的儿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人文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也将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在1996年4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教育新概念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当使每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报告还指出了基础教育的方向:“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标,强调科学与人文修养的统一,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

一、地理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在华盛顿会议上发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 培养负责任和具有世界观念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在此方面,地理学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无论从自然方面还是人文方面都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因此,地理教学和地理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以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浸染和熏陶。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崇尚科学、捍卫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地理科学研究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科学中,诸如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形成、各大洲的分布等,这是自然界的客观实际,是不能臆断的,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对于这些客观实际的认识,需要人们长期的孜孜探求。在地理学史中,有为捍卫“日心说”而献身的布鲁诺,有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并长眠于格陵兰冰原的魏格纳……,他们的身上无一不闪烁着捍卫真理、崇尚科学的光辉,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研究地理现象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或学说,来解释自然的奥秘,如:地球构造理论,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到现在比较盛行的板块构造学说,无一不体现着地理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探索,以及科学家们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借助这些素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崇尚真理,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基于以上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曾做过以下几点尝试:

(1)挖掘教材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巧妙的点拨,和风细雨地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于教学中。

(2)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积累地理的感性材料和经验。例如,指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同学生一起测试空气污染状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等。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知识,来研究济南蓄水保泉措施,并制作蓄水保泉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在山东省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培养民族自尊、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的培养对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爱国主义并不仅仅是空有一腔热血。了解祖国,是建立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中学地理教材中,在全面介绍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国土资源需要整治,环境承载量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了祖国,在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也明白了“祖国兴衰,我的责任”。通过地理教学,使当代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群体。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国家意识的形成,会转化成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

除了教材中的素材外,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中体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如:组织学生观察家乡——济南,交通线路的增多、广场的建设、空气质量的改善等,从中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三)进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生态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思考。在高中地理“工业区位选择和布局”的教材中,“污染严重的工厂要布局在河流下游”这条布局原则使广大教师和肯于动脑的学生产生了疑虑:如果按这条原则办事,污染严重的工厂仍会污染河流的下游区域,甚至要污染海洋环境。为什么不能把污染型工厂布局到有利于污染处理的地方呢?为什么不要求他们要达标排放呢?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环境伦理道德”这个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人口、资源、环境三大世界性问题正困扰着国际社会,由三大问题而引发的战争、难民和环境污染,越来越呈现全球化倾向。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全球意识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全球意识是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危机影响下的历史的必然选择。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人口动态、城市化、经济差异、毁林开荒、动植物物种的急剧减少、自然灾害、臭氧层空洞、气候恶化、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是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全球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其实质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确立一个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既定政策,因此,在地理课中向中学生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理教材中引入地域差异的观点,生产建设强调因地制宜的观点,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评价国家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关系等内容,正体现了“通过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四)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增强对国际协作的理解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号召将“和平共处”的国家交往原则引入到基础教育领域,建立以“和平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各种健康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要培养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健康文化能够欣赏其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这就是要加强国际意识的培养。国际意识,是指加强各国间的合作和交往,参与国际竞争,依靠国际社会,发展本国经济,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从本民族转向全人类。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展现了各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同时,教材也涉及到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如:一些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双边环保公约和议定书的出台——《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海洋法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教材的这些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并能把本国、本地区、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考虑,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与合作,认识国际依存关系,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世界仍不太平、不安宁,还要应对各种阴谋与战争。国际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一个优势。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柴科夫斯基说:“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愉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它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它有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科学美,它还有科学家探索真理的精神美,尤其是人地协调美是地理学所特有的。所有的美,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科学之美在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在知美赏美中养成审美情趣。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论文|教育|地理|科研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