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德育课题>>正文内容

《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研究》实施方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 课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学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文件,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美国学者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倡活动性德育,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并认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活动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美国学者杰克逊(P.W Jackson)首先提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它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

我国德育课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内容、标准到实施和评价已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德育的实效性仍然相对较低,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德育主体性的忽视,德育方法的滞后,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试图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及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来源于一个学校前瞻性的思考和不断摸索的精神,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互动过程。

(2)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是推动教育创新的一个方面,只有稳步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助推器。

(3)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课题的界说

1、“信息技术”概念的界定: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本课题的信息技术主要是狭义而言的信息技术。

2、“德育”概念的界定:课改对德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即“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课改中德育的基本目标,具体说,通过课程改革课程目标的实现,要让学生成为具备“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化先进成果的现代文明人。德育同样又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3、“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即从理论构想开始,再将理论构架付诸学校教育实践,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形成科学的、规范的、讲求实用价值的德育评价体系。

三、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该学说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根据这一学说,我们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学说的确立,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新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为研究学校德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3、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并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更强调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为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相关法律、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三款、《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十五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十二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五、七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八二十九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三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七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都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德育活动的形式急需创新,研究时既要注意德育活动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注意总结经验,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既要注意将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中的难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又要通过科研解决难题,提高德育活动的管理水平和实效。

2、针对性原则。学校德育要收到良好效果,达到育人目的,必须使德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本研究课题从课题内容、研究目标的确定到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力求符合针对性原则的要求。要针对时代的特点,根据知识经济的挑战、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要针对目前德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思想实际,在德育目标、内容、任务、途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3、科学性原则。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化体系的建构,必须按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学校德育活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德育管理的常规的工作模式与科研工作模式的有机结合。

4、实效性原则。本课题着眼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务求实效,通过德育形式多样化的研究和探索,优化德育手段模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5、实践性原则。课题研究要通过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实践学校德育工作,探索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的新路子,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开创德育新局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学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有机融合,为建设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优秀教师队伍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五、研究内容

1、目前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状况的评估。(理论学习,进行调查研究)

2、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形式研究。(收集资料,理论学习)

3、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方法及途径。(理论学习,进行实践研究)

4、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模式的评价。(理论学习,进行实践研究)

5、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资料收集、整理)

6、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案例的分析。(分析案例)

7、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效果的方法及途径。(理论学习,经验汇总,资料整理)

六、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课题实施的大体步骤

1、2010年6月——2011年1月课题申报阶段。

A. 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等工作。

B. 成立课题领导小线,明确分工,开题。

C. 收集资料,进行理论研究。

2、2011年2月——2011年12月课题研究阶段。

A.调查各学校目前在德育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B、理论学习,确定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形式、应用方法及途径。

C、进行实践研究。

3、2011年12月——2012年6月课题中期总结阶段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进行成果展示。

B、分析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

C、进行理论学习,探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D、撰写中期总结阶段报告。

4、2012年6月——2013年6月课题改进实验研究阶段

A、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

B、撰写改进阶段报告。

5、2013年6月——2013年8月课题总结阶段。

A、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进行项目验收总结。

B、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

C、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D、评选优秀研究成果。

6、2013年8月——2013年10月课题申报结题阶段

A、上交课题研究资料,申报结题。

B、召开结题大会。

(三)、课题预期成果

将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形式、实践模式、经验与教训收集与整理,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可借鉴的系统模式,供广大学校参考,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预设研究结果如下:

1、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形式研究。(论文)

2、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方法、途径及效果。(论文)

3、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4、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模式的评价。(论文)

5、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效果的方法及途径。(论文)

七、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㈠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苗志利 (校长 中教高级)

副组长:赵永祥 (党支部书记 中教高级)

成 员:袁劲军 (副校长 中教一级)

孙永荣 (副校长 中教高级)

马生录 (副校长 中教高级)

杨 枫 (教务主任 中教高级)

乔占奎 (总务主任 中教一级)

刘建平 (政教主任 中教一级)

郭 瑞 (办公室主任 中教一级)

李 韬 (教研组长 中教一级)

刘全英 (信息技术教师 中教一级)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全英 信息技术教师 中教一级

成员:

苗志利 英语教师(校长) 中教高级

袁劲军 政治教师(副校长)中教一级

陆永丰 政治教师(班主任) 中教高级

乔月珍 数学教师(班主任) 中教一级

乔占奎 地理老师 中教一级

李 韬 政治教师(班主任) 中教一级

商 勤 政治教师 中教一级

白建军 语文教师(班主任) 中教一级

姚丽娟 语文教师(班主任) 中教二级

张 健 体育教师 中教一级

王海涛 语文教师(班主任) 中教二级

刘梅娟 语文教师 中教一级

花 蕾 美术教师 中教一级

张建军 体育教师 中教二级

马文斌 美术教师 中教一级

石广成 体育教师 中教一级

代晓琴 音乐教师 中教一级

3、具体分工

①课题申报立项、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期阶段总结报告、课题终期结题申请、报告 (承担人:苗志利 刘全英)

②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类活动照片采集、视频收集、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材料打印 (承担人:马文斌)

③目前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状况的评估。(承担人:乔占奎、张健)

④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形式研究。(承担人:袁劲军、陆永丰、花蕾)

⑤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方法及途径。(承担人:姚丽娟、石广成)

⑥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模式的评价。

(承担人:李韬、刘梅娟、代晓琴)

⑦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承担人:白建军、王海涛)

⑧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案例的分析。(承担人:商勤、张建军)

⑨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效果的方法及途径。

(承担人:苗志利、刘全英、乔月珍)

4、课题指导小组: 苗志利 孙永荣 杨 枫

㈡课题研究管理

1.经费管理:经费由课题组共同管理,用于支付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2.教研管理:由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及指导小组的组长协商进行管理。

3.课题组自我管理: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要保证能够认真及时完成课题任务,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资料,从而保证课题能够高效地完成。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本课题研究人员已经参与了十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理论功底深厚,经验丰富。其中苗志利同志是我校校长,他在信息技术和学校管理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自2002年起一直在进行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先后共承担过1个市级课题,5个区级课题,1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校内考试制度改革》和《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两个课题获区级课题一等奖,《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全区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我校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平均年龄不到40周岁,教师精力充沛,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本课题。 自建校以来,学校以“自强不息”为校训;以“管理规范、作风严谨、理念超前、设备现代、发展全面 ”为办学理念 ;以“科学育人,有效课堂”为工作载体;以“办优质初中学校”为奋斗目标,倡导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六中精神的培育,倡导教研兴校,科研兴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及班主任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计划在三年内完成本课题。

我校信息化装配齐全,教师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各种相关资料,并有图书室供教师查阅资料,如果同意我校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我课题组成员将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课题|德育|教育|不详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