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课题>>正文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 初中教育 >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课题组:海口一市初中部历史组

执笔人:吴建红

摘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    有效学习活动  结题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六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为宗旨,力求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操作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叶澜《新课程理念》,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等。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什么又是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促使学习想学历史、愿学历史、乐学历史、学好历史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从中获得成功和发展;二是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教学策略有效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同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新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出现的问题,促进师生发展。

(一)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角色,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掌握多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其历史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使学生成为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三)应用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行动改进工程,实现教学行动研究的常态循环,真正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对教师而言,行动研究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为教师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

四、研究内容

1、 研究重点:

(1)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2)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3)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2、创新之处:

采用教学行动研究法,通过“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环节的循环研究,促进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进而因材施教,构建新型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促进师生发展。

3、课题研究原则

根据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分析法,确定研究过程的中的具体做法。同时根据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研究的具体侧重的内容,遵循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从学生心目中的“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指标。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研究分析,我们力图从理论上清晰下列问题: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如何衡量有效?

②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准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并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③通过行动研究法,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即回归自己的教学实践。

五、研究思路

课题实施过程中,参与课题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适合自己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基本遵循“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五个步骤:

1、发现和确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教学理论问题,而是教学实践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是发生在课堂“真实的问题”,甚至是集体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选定问题后,首先对问题进行清晰界定,进而对问题进行初步诊断,分析问题的成因,也就是:现状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存在哪些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制约?从发现到确定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还需要学会权衡各个问题的轻重缓急、本人解决各个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程度。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

2、围绕课题组每学期不同的研究内容,制定自已每个学期的具体研究计划。例如:07~08年度第二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是有效课堂学习活动》、《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妨碍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08~09年度第一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半年实践,我对“什么是有效课堂学习活动”的再认识》、《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例举》、《历史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分析》08~09年度第二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有效制作课件》《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每个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些课题研究内容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3、实施研究计划。即行动,意味着教学改革、改进和进步。在计划实施初期,教师必须有目的地采集和记录一些相关信息,使其成为实施数据,这些数据都应是原始而真实的。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尽可能按照计划进行,但由于教学具有诸多不可测因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计划,并记录下之所以调整的理由。改进行动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平时课堂上要做的活动来作为途径,解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上的具体问题。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和保持”;“关注学生神态,及时调节教学”;“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让他们增加锻炼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快作业反馈,重视作业评讲,及时解决问题”;“低起点,勤练习,多归纳,快反馈”;“加强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加强提问设计,将问题设计作为改进教学的起点”等等。

4、观察实施过程和结果。采用观察、问卷、访谈、教师手记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材料,以便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评估。

5、反思整个研究过程。即根据前面评估结果,判断是不解决原先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则可关注另一个相关问题;如果通过这一过程问题仍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就需要调整解决方案,然后再度采取行动、反思,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真正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研究、不断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以上五个步骤构成了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但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以落实有效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启动

本课题2007年9月开始申请立项,2008年3月10日获得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知。(编号为:QJH11597。类别为:基础教育)

如何做课题,我们都没有实践的经验,更缺乏理论的支撑和专家的指导,如何着手,做什么?如何做?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自2008年1月进入实施阶段后,校领导便把课题研究列入到了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多次召集领导班子、科组长和骨干老师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和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校教研室还组织了多次的专题指导会议,由艾瑞堂主任作了系列大力的动员和宣传,使全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提高思想认识,达成共识,认识到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了课题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有效调动了课题组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艾瑞堂主任和科组长还多次利用科组活动等业务学习机会,带领老师们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接受专业理论指导,引导老师了解课题,认清课题研究的内容、方向、目标,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课题实施过程(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

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与、明确研究内容、开始尝试行动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主要负责人:李小倩、姚实彦、吴建红。

1、理论研讨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解学情相结合,界定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为为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初中历史有效课堂学习的需求,明确《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这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法。

经过初中历史科组全体老师的精心研究,我们制定了一份“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学生问卷调查表,想着重通过调查,从学生的角度找到衡量“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指标。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我们力图从理论上清晰下列问题: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如何衡量有效,需要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

通过数据分析,由此我们可得出:学生心目中的有效学习,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有效与否的指标有三点:1、学习历史兴趣得到提高;2、老师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同学们都愿意听课;3、上课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学习。

为此对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这一内容,我们界定的研究内容是①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手段与方法。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的模式与方法。③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的有效学习,从教学的目标看,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为此教师的有效学习,不仅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尤其指教师学习如何挖掘拓展教材,运用史料,不断改进与完善历史教学的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历史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断改进、驾驭课堂能力的不断成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不断加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的改进,以达到有效学习活动的目标,这就初中历史教师有效学习活动的基本内涵。

为此我们确定“教师有效学习活动”的研究内容是:①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即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②有效处理教材:即如何拓展教材,趣化和丰富教学内容;③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④尝试探讨实现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模式。⑤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有效指导学生的目标。

2、围绕《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影响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有效学习活动案例分析》、《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例举》、《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参加历史学科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内容,各年级、各课题老师根据自已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立足教学实际,进行课堂的观察,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发现自身课堂中的问题,反思自身教学不足,制定改进目标和措施,记载课堂改进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落实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研究环节,以达到有效和高效。

把日常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通过《课堂改进记载本》的日常教学改进记录,规范课题研究的内容。各备课组每学期都认真制定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每位老师都人手一本《课堂改进记载本》,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出一年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措施。

首先,课题组老师们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目标。例:①吴建红:A、课堂语言欠生动幽默,有时语速过快,学生反映很难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B、对于初三年级的复习课,有时过于关注教学的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特别是缺乏对落后生的个体关注。C、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课堂教学过程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D、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仍显得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②卓彩花:A、教学语言表述常啰嗦,需要进一步锤炼。B、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时不够科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C、专业基本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③张采平:A、教学语言不简洁,提问不着要点。B、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C、板书不够突出重点。D、教学方法单一,对学习关注不够。

④李小倩:A、对课标的理解仍有欠缺,对课文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课堂不能很好做到全面且精炼。B、教学语言不简炼,课堂驾驭能力不强。C、板书设计欠优。D、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⑤姚实彦:A、喜欢自己讲得太多,不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B、教学问题设置目的性不强,板书过于单一。C、教学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足。D、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E、引导培养学生思考与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很不够。

其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多节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课题组总结了教师教学方面无效或低效主要表现有:1、师资质量。年轻老师较多,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仍不够扎实,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硬伤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本身缺乏人格魅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形成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案例一:有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历史老师,在讲南京大屠杀时,竟然能面带微笑地提问学生当时日军有哪些屠杀中国的人方法?案例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当讲到威海卫战役时,又是漂亮的女老师面带微笑地提问学生:“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知道吗?”;案例三:讲欧美殖民者贩卖黑奴的历史时,老师也始终是面带微笑……在美女老师们的微笑间,日军完成了他们屠杀中国人的暴行;中国的强国之梦,随北洋舰队的覆灭也灰飞烟灭;面对黑奴的悲惨遭遇,学生只会发笑……本来是历史沉重的一页,应令人痛心疾首,应引导学生学会深刻反思。但重现这些历史时,作为历史老师,却没有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没有自己切身情感的投入,如此教学,何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再如,教给学生许多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不科学的历史知识。即老师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伪历史知识和伪历史问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⑥可见,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薄弱。

2、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因素的培养。3、教学资源的挖掘。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不足,特别的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严重缺失,仍以照本宣科为主,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学生对历史之所以不感兴趣的首要原因是“历史课的内容太多、太枯燥无味”。4、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课堂仍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老师讲的时间太多,课堂活动局限在机械重复、师生问答和简单的教学评价上。老师对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以及挖掘学生思想和思维深度方面钻研不足。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之所以历史学得好,主要原因,占首位的是:我“对历史感兴趣”占40.3%;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历史老师上课、复习讲得明白清楚”,28.8%;比例第三位的是“自身的聪明”占18.9%。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学生方面,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有:1、兴趣偏好;2、教师上课的效果;3、学生的智商和学习方法。

接着,针对大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总结并提出了阶段性课堂改进的主要目标:①有效研究教材:要加强学习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加强同伴互助和交流,对一些疑难的问题,探讨如何上,有什么方法上才能上得更好。②有效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问题、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个老师至少要用心独立设计出一节有创意的教学设计。③有效教学语言:改进教学语言,趣化教学内容。着重从两个方面趣化教学,一是自身的教学语言,二是通过情境创设、增加历史故事等手段趣化教学内容。④有效关注学生。备课过程中要加强备学情,上每一个班的课前,老师应做到心中有“人”,对每个班的学困生要时时关注,即这节课我应关注哪几个学生,课前做到“有备而来”。

李小倩老师以自身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案例和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总结了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①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要有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例李小倩老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创设的情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非常受学生欢迎:我们准备拍一部反映宋代生活的专题片,同学们应为片子准备哪些资料?并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本课学习。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方法新颖且具有吸引力,学生参与的兴致很高,并且都能够自己理解课文需要他们掌握什么知识,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小品表演,灯谜竞猜等形式的表达方式,让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的学习自我学习的主体性。②课堂活动目标要明确。历史课上常常采用各种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不能因此犯下为活动而活动的错误,“活动”通常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它是作为一种载体,使学生通过活动最终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得到学习技能。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咨询者。这就要求在活动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进行活动的设计、确定活动方式。反之,如果活动前,缺乏周密的设计或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就会偏离方向或失去意义。例如,姚实彦老师《宋元文化》一课,设计了学生活动:学生表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小品;;看图讲火药发明的故事。上课的效果非常不好。究其原因:为什么没有课堂效果?因为活动目的不明确,学生表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小品是为体现毕升的创新和钻研精神,但学生的表演不到位,说明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不明确表演的实质。让学生观察指南针仪器,又为什么教学目标?让学生看图讲火药发明的故事,又想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这些活动均没能达到让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后来姚老师把后面两个活动册掉,同时对学生的小品表演进行了表演目的性的指导,结果课堂效果非常好。

姚实彦老师以自身的教学案例《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为例,对有效学习活动进行了个案研究与分析。首先全面总结对比了自己同一节课,前后两种不同的上法。 1、教学设计的变化。第一次课以传统的教法来进行,全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宋元时期灿烂的文化,《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材的内容有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以及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姚老师按照教材顺序讲述三大发明的过程、传播的影响和意义,最后还提到了宋元时期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整个过程虽一再其间贯穿学习活动,但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课堂教学以探险为线索引入,但在其后时间中没有连续突显,逻辑较乱。

第二次课教学设计融汇了新课改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两大科学家的内容为自学内容而删去,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汉代造纸术和隋唐雕版印刷术,专题讲四大发明,达到一个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使学生能更加完整全面地了解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传播及意义。另外教学过程设计简明清晰逻辑性强。整节课分成三大板块:了解四大发明、体验四大发明、探讨四大发明。环节紧凑,如同一环扣一环。这样的效果让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而不易感觉枯燥疲劳,整堂课的气氛都是较为活跃热闹的。2、教学手段的变化。第一次堂课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辅。整堂课按照教材顺序讲解,时间安排上不恰当,整堂课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教师的教学显得很被动。才导致课堂气愤较为沉闷,课堂活动显得做作。第二次堂课应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活跃的学习场面。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一板块的学习模式是阅读课文和模拟《开心辞典》历史知识竞答,知识竞赛迅速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让课堂火起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模式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历史剧表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和趣味实践,仿古印刷;第三板块是四大发明科学论坛——我给四大发明颁奖、漫画反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提升学生学习科技史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发明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认知、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3、教学效果的变化。第一次堂课整体感觉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时间把握方面都欠佳,学生表演不到位,教学流程不流畅,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修改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后,整堂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这一板块,姚老师选择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动口发言谈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和自己的制作感受。学生普遍感觉这是一堂有意思的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吴建红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收集汇总了《影响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例举》。(一)影响历史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很多:①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机智;②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否贴近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让学生都能经历“跳一跳,摘果子”的挑战;是否简练、明确、具体;③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④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精彩、悬念;是否起到营造课堂气氛、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等激发兴趣的作用;⑤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⑥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对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程度;⑦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生动幽默;⑧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诠释是否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⑨教师的课堂设问是否指向性明确,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到位;(11)教师的课堂节奏是否松驰有度,让学生即轻松愉悦,又紧张有度;(12)老师的学法指导是否互位、准确;(13)教学设施、环境;(14)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15)生生是否有效互动;(16)学生的兴趣;(17)学生的上课注意力;(18)学生的学习习惯;(19)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20)学生课堂上的动脑、动手的时间、空间与方式。(21)能否运用课堂恰当的、多元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尊重学生的见解、多层次、多角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生的进取心,不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等等。(二)无效提问十大类别:①问题过大,学生一时无法回答。例1:讲建国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老师最后设问:“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配合的,那么同学们认为今年我国的高考如何才合理?”“你期待中国的教育如何发展?”这样的设问过大,学生一时无法组织答案,结果有许多学生干脆众口一词:“不用考!就是最合理的!”例2:讲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关于“住”,没任何过渡一与铺垫,老师就一下子就提出了问题:“现在人们住的方面又是如何的?”这样的问题同样范围太宽,结果学生马上联想到今天房价高的问题,马上有学生脱口而出:“今天人们多是蜗居!”“海南的房价太高了!老百姓都买不起啊!”一时学生热开了锅!完全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课也开始跑题了!例3:开国大典一课,讲到升国旗时,老师设问:“假如是是当时你亲历开国大典的一幕,看到国旗升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同样由于问题过宽,加之思想教育性太强,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头了,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了,甚至不泛歪话:“日本鬼子终于回家了!”“中国人民可以有饭吃有肉吃了!”可见问题的设置完全无效。②问题笼统,指向性不明确。③问题要求的课外知识面较高,初中学生难以达到。例开国大典一课,老师为了增加上课的趣味性,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讲一讲国旗中的故事?”看到没人回答,又说“也可以讲一讲国歌中的故事?”看到没人答,又再说“也可以讲一讲开国大典中的故事?”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结果还是没有同学能起来讲!最后老师只好硬着头皮自己讲了一个小故事,草草结束课堂的沉闷局面。④问题绕来绕去,逻辑混乱。例:讲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老师一开始就已发问“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有如何巨大的变化?”答案就是改革开放后,生产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变化。后面分析课文动脑筋问题“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票证才能买东西?”时,老师又问:“为什么过去的生活不好?”“是不是过去的生活相对比较差?”这是在重复问题,学生想回答,但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了。⑤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实际。例开国大典一课,老师为了创设情境,增强同学们的记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联系60周年国庆电影大片《建国大业》,并问同学们“课文中的内容和场景,哪些我们可以在建国大业中看到?”结果没几个同学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个班的同学多数没有看过《建国大业》这部电影。⑥问题难度太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讲宋元文化时,上课老师提问“四大发明对近代欧洲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结果学生是根本无法回答的。初二的同学还没学习世界近代史,无法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与世界近代欧洲的发展联系。⑦问题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或“不是”。例《最可爱的人》一课,讲抗美援朝的英雄时,老师问:“大家看他们的电影吗?”学生只好大声回答:“看过”“没有”。典型的无效提问。应改成“大家知道哪些有关这些英雄的文学或电影作品吗?”⑧问题过于随意,缺乏逻辑,学生找不着要领。⑨问题过多,学生不能明确老师所问核心问题是什么。例《最可爱的人》一课,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时,老师连球炮式的提问:“为什么中国要出兵朝鲜?”“中国能不能参战?”“中国要不要参战?”“中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参战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学生的思维可想而知,无法分辨老师到底问哪个问题。可见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提问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这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课题组进行了总结:历中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目的明确、体现教学价值、科学精当、语义清楚、适度适量、切入点好、时机恰当、由浅入深、对象开放、启发思维、充满艺术、类型多样等。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等四种类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怎么运用,都必须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课堂出现的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同时,要求老师们在自身的教学过程要不断积累问题、反思、总结、修改自己的教学提问,使每一个课堂提问都能问得有艺术,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真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的有效教学目标。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有效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主要负责人:张彩平、韩燕、吴建红。

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如何有效制作课件》《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利用素材性教学资源》《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如何有效地运用历史故事》这些方面,坚持立足每位老师的自身课堂,重点放在《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利用素材性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强化老师的反思意识,定额规范老师完成系列课题任务:①一节组内公开课;②一篇教学设计;③一篇教学反思;④一篇教学案例;⑤一篇听后感;⑥一篇有效教学论文;⑦一篇个人的课题总结。通过这样的任务安排,促使老师坚持课题研究,切实落实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研究环节。

为促进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加强对教材的处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每个学期,全课题组的老师都要上至少一节的研究课。同时我们结合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凤凰杯”和“成长杯”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们在科组内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有效教学专题研讨课活动。每次研讨课,都要求主讲老师上两次课,甚至三次,通过多次听同一节课,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改进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

课题组坚持以案例为主要研究方式。围绕具体上课的案例,重点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利用素材性教学资源进行探讨。

例韩燕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少了一份热闹,却多了一份平实;少了一份花俏,却多了一份务实,整堂课,韩燕力求实践着一种用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来感染课堂的教学艺术,力求用一种原生态而朴实的常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实现历史教育的本质。

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的课,必然是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的课。韩燕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制定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并有效使用教学手段,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围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①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后果;②简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③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提高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以凡尔登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⑤观看有关影视录像片,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围绕上以《历史课程标准》,结合上课班级初三(13)班的学情:如学生历史知识储备较好,学生喜欢讨论、辩论的学情,韩老师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提高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② 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③ 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讲述,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的理解。② 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③ 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② 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录像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韩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1、通过清晰的教学思路:战争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影响、反思,层层递进,不断把教学内容推向高潮。2、各环节的过渡和衔接巧妙自然,且语言简洁;3、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有老师的重点分析讲解:史料分析、数据图表分析、漫画分析;有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视频、模拟参观一战兵器图片展览、前线新闻播报、学当军事家的军情分析;有师生互动的战争背景原因、性质和影响的分析;有生生互动的课堂小辩论等等。4、注意把握教学节奏,有紧有松,快慢结合得好。即有老师讲的空间,又有学生的活动空间,也有师生互动的讨论,还有生生互动的辨论。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犹如行云流水。最终达到了水到渠成,三维目标充分得以落实。

再例:黎琴珍老师《难忘九一八》一课,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按这个目标要求,对比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简单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通过比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从教学的效果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基本完成了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老师重点注意到“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达成目标的做法:1、回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华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已蓄谋已久。2、通过访谈节目,理解日本制造柳条湖的真实情况、原因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4、播放音频,展示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了解日本军国主义欠下中国人民的累累血债。5、播放西安事变视频,理解“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6、模拟记者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映和态度,师生互动讨论:“蒋介石是该杀还是该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师生互动讨论,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看,过程和方法目标也完成得较好。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情感教学目标落实不是很到位。按黎老师的设计目标是:(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史实的了解,让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政策的第一步,同时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介绍东北人民的英勇抗战,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第一点目标基本达到。但第二点情感目标,比如“爱党教育”,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可见设定“爱党”的教育目标过高,可把这一目标略掉,因为教材中这方面的史料支撑不足,仅强调中共在解决西安事变中的重要作用,和中共的高瞻远瞩,想达到爱党的教育目标确实难以达成。

由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设计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1、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知识与能力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过程和方法要结合每课不同的知识板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不是泛泛而谈;每一个具体的知识板块和知识点,准备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方法。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为教学目地服务,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每个班学生的具体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理解力、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不管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必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或过于空洞,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或老师恰当补充一些素材作为铺垫,使学生的情感能水到渠成地得到升华,而不是空洞地说教和灌输。

吴建红老师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南北战争》一课教学为例,对如何有效运用素材性教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①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一般包括: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实物)、历史旧照片、历史漫画、历史地图、文学绘画作品、历史歌曲、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相关的历史课外读物、历史典籍中的各种文字史料、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时事新闻等等。在常规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老师通过对常规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新课学习、小结练习中各种素材性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进行分析,如以上新课导入中引用的素材性资源有: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抒情诗《哦!船长!我的船长!》、美国有线电视台曾公布的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南北战争的损失与伊拉克战争的伤亡情况。新课学习过程中不同知识内容中素材的运用,例:

有关南北战争相关的史料、图片、视频和大量有关南北战争的文学作品:例《草叶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诗歌《船长》、林肯《葛底斯堡演说》、刘祚昌《美国史讲义》、《大国崛起  美国》和观看了电影《乱世佳人》、《光荣战役》等。此外还有编演课堂小品剧、漫画;还有学生收集的林肯生平事迹、美德故事、名言思想;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1)三段史料:(2)一幅图《南北战争形势图》和一个表“南北实力对比表”。(3)一段视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4)三个故事:《28231份投降书》、格兰特执行《大赦和重建宣言》、《林肯被刺杀》。(5)三张图片:《林肯纪念堂》、美国的总统山、林肯被刺杀。(6)一段说词:林肯纪念堂讲解词。(7)奥巴马的演讲片段等。

进而得出有效开发和应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几点思考:(一)历史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靠的主要是历史老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专业阅读和积累、广闻天下时政、增强同行交流、不断教学反思、主动学习求教、坚持写作。特别是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课程意识,在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中使自己得到专业的成长,也使自己成为最好的课程资源。(二)要关注学生,把学生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这节课里,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他们不仅在比赛着读惠特曼的诗,他们还给老师以鼓励;他们主动收集各种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介绍作品;他们收集讲述林肯的生平故事、名言,畅谈从中的感悟;他们还畅所欲言,交流学习本课所受的启迪(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启示中许多观点:和谐宽容造就的和谐社会、有警惕才有安全、关注民生,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等,就是学生提出来的!……正是学生的参与,使这节课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大量、并具有开放性,由此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三)素材性历史课程资源的筛选,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有利于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讲林肯故事时,有个学生讲了一个林肯的小笑话,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老师问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时,学生就答不出来了,可见课程资源筛选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例如感知伟人这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林肯的伟大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为此要指导学生收集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当我们选用一个素材资源时,首先应考虑这一素材的应用是为什么教学目标,如果对达成教学目标不能起作用,宁可不用。要用,就要为落实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四)素材性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恰到好处、讲清细节、精心设问。每段史料,要“细嚼慢咽”,不能囫囵吞枣;每张图片、漫画,要“察颜观色”,不能走马观花;每个视频的观看,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谈问题;每个历史小故事,都有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从中获得历史的智慧和人格的熏陶……一段史料,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用,围绕哪个问题讲,老师要做精心的安排;素材展示后,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适当讲解,引导分析;围绕展示的素材资源,如何设问,要反复推敲,唯有设计质量高、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才能达到有效理解重难点、培养思维的目的。

此外,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关注学生活动,多角度多方面拓展历史教学的途径。1、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各类的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由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掌握多种了解学生历史的途径。例从2007年开始至今,我校各年级一直坚持开展“海口历史遗迹考察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已作为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纳入我校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体系,并不断完善,成为我校长期必备的校本课程之一;其次,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促进了我校历史教师乡土历史知识的提升;“并通过这一课程参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的实践能力,拓展学习历史的方法,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同时培养学生保护家乡历史古迹,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的社会责任感。2、开展系列学生活动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书籍系列阅读、历史书画和文物鉴赏、历史小制作(如绘制历史地图、仿制历史文物、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幻灯片等)、举办历史园地(如进行历史游戏等)、当代史热点讲座、定期举办各主题的历史知识版报等。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活动课中学生是主角,自愿参加、自我设计,自己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摘录、写读后感的能力,特别是与收集与处理史料的能力;通过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发展特长,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

第三阶段:提升与结题阶段,2010年1月至6月。主要负责人:吴建红。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动员全课题组老师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

(2)接受省级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评估。

(3)进一步调整实施计划。

(4)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写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上成果汇报课。

七、成果综述

近三年来,课题组老师们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目标、具体改进措施,并付诸行动,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一)教师方面:增强了教师的教研意识,老师们开始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三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学生的评价中,绝对大部分老师的学生评价A率达到了90%以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二)学生方面:由于老师学法指导的加强,学生开始掌握多种学习历史的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各年级历史学业成绩的差异正逐步缩小。(三)应用方面:通过本课题的开展,科组正在形成学习型、教研型、实干型的教研氛围。理论学习、科组研讨课、备课组研讨课、师徒互学课、个人自学、网络教研、读书后感交流、观摩省市调教、观摩学校成长杯、凤凰杯,撰写教后反思、听课后感,积极各种有培训、参加评课、议课等,已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多篇有关有效教学与有效教学思考的论文、有效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和听后反思、案例分析、优秀课件、优秀课获各级奖项。学生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激发,特别是学生参与历史各类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例如学生积极参加“海口历史古迹考察综合实践活动”、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有多名学生获省、市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遗憾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指导不足,课题的进展有些宽泛,针对性不强。

实施本课题的老师大多是教龄不足三年的年轻老师,缺乏理论储备,教学经验也严重不足,对于如何搞教研更是纸上谈兵,,因此课题的实施的过程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老师们基本都是按学校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课题,为此未能针对性是开展专题的研究。

2.课题实施的一些老师理论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写作能力欠缺,未能把一些本该写成论文的教学反思总结提升,导致成果不足。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实践、研究,探索出更具成效有效学习活动,以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初中|学习|历史|有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