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参与教学理念下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参与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参与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学会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参与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如精心设计导语、课堂设问新颖、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只有学生参与课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参与理念;历史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 
  参与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参与理念下的教学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积极引导的结合。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大喜欢参与教学的活动过程,很少去提问、去参与。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学会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我将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为主要课例,从几方面论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参与教学理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 
  一、精心设计导语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导语是一堂成功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导言可激发学生兴趣,便于从一堂课的开始并抓住学生的心,使其参与课堂。 
  例如,在新授《辛亥革命》前,我先出示胡锦涛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着中山装的图片。这张图片显示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的风采,请问他穿的是什么服装?是谁设计的?这种服饰为何能逾百年依然历久长新?从而引出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以及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这样的导入与生活紧密且新颖,学生会被这些场景和问题所吸引,激情的火花被点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设问新颖 
  古人云:“学则需疑。”疑问是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设计好可以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地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 
  在教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部分,我先展示一部分《临时约法》的内容节选,提问问题:第一章中说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中国古代社会权力归谁?其权力如何授予?第二章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根据学生回答讲解临时约法性质、中华民国政体及特点。接着我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三权分立结构图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结构图一起展示给学生,问学生看图后向我提问?从而得出中华民国是同时借鉴美国与英国的政体,既实行了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又设置了责任内阁。学生此时便会进一步提问,为何中华民国会设置责任内阁制,从而引出孙中山将总统让位于袁世凯的史实,接着引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整个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逻辑紧密,教师提问与学生发问相结合得到充分体现。 
  三、善用多媒体还原历史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辛亥革命背景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图片配文字,还原了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某租借法庭,审判邹容和章炳麟的现场,缘由是被告在《苏报》表达了废除清帝,推翻清王朝的主张。通过原告与被告的对话,使学生得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潮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信念与勇气,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童安格歌曲《诀别》营造气氛,同时课件显示《与妻书》节选内容。展示辛亥革命前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下定慷慨赴死决心,满怀悲壮,挑灯写下绝笔《与妻书》。从而让学生切身体会,正是有了无数像林觉民一样的仁人志士的牺牲,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才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一般越来越明亮,创立共和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 
  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是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学习、讨论,可帮助学生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培养集体荣誉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 
  在讲述辛亥革命的评价前,我提供给学生几则材料,可以作为评价辛亥革命的史实进行论证,然后提出两种观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亮点和偏差,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辩证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又如在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影响时,我展示几则材料,部分显示辛亥革命后,当时报刊中“民主”“共和”等词的频率变高,一部分资料显示当时依然有部分百姓不知“共和国”含义,以为孙文依然是皇帝。从而让学生分组讨论,“民主共和观念”到底有没有“深入人心”。总结学生讨论后,得出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局限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五、留足思考时间,给予足够信心 
  有句话叫“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巧置空白,给学生制造主体参与的机会,这种以逸待劳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往往会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应。如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时,我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斯图亚特王朝于1660年复辟,至1688年‘光荣革命’再次被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或之后封建势力的复辟经历了几十年,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导致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的草草收场呢?”提问前,我已将已学过的西方国家陈述出,原本以为学生能立马作答,但却不然。于是我先提问该学生该问题可以先思考英国封建王朝复辟失败的原因,引导其从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状况来思考,当学生得出英国的原因后,便能用同样的思路得出中国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复辟失败的原因了。 
  以上几种教法只是我从教经历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教学取决于师生是否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必须始终秉承参与教学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学生能否受到教学启发。我始终认为教学应坚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课堂上轻松、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坚持这样,才是一步步完成参与教学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2]《新课程下的学生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0. 
  [3]《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4. 
  [5]陈旭运.《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102. 
  [6]马运.《慎重使用课堂的“分组讨论”》.光明日报,2005. 
  作者简介: 
  邱添韵(1988.9~),女,湖南岳阳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学历史教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学生|历史|参与|课堂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