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政治教师如何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 中学教学的基本特点是用“教材”教,教材是教的依据,也是学的依据,更是考的依据。所以,政治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就成了其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它也必然成为衡量与评价一个政治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 政治教师 教材 驾驭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101-01 
  对教材的驾驭总的要求是六个字:进得去,出得来。走进教材是第一重目标,超越教材是最终目标。针对以上几种情况,笔者以为,要提高政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应该正确把握三个“度”,即宏观的高度、微观的精度和情感的厚度。 
  一、从宏观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这主要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深入,二是浅出 
  所谓深入,主要是指教师不但要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课到每一框都有这个问题),而且要准确把握教材文本背后的思想高度。 
  新教材的呈现特点是知识“碎片化”倾向(编写的出发点强调了生活逻辑为起点),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甚至许多年轻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也感觉“捏”不准、“拿”不住。这对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要“浅出”。这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深入难,浅出更难。大学中水平最高的教授往往也是讲课最通俗、最形象的,反之,满口深奥的术语,讲得学生晕头转向,往往是自己也搞不清的角色。中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教学“浅出”的要求更甚于大学。 
  我在上《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中处理认识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三个知识点的时候,分别用“艰难、崇高、信心”这三个词来“转换”。这三个转换,非常贴切的处理了教材中第48-49页的三段话。即“反复性——艰难、无限性——崇高、上升性——信心”。看起来是三个很平淡的“转换”,如果没有读过一些哲学原著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话,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只有进之愈“深”,才能出之愈“浅”,这是教学的规律。很多时候,为了做到“浅出”,我们的思路常常采用从具象到抽象的路径:即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更不是唯一的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啊。当然,这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才行。 
  二、从微观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精度 
  微观主要指对教材“细节”的把握,具体的细节当然是说不完的,笔者在此从新教材构成的三个方面:正文、辅助文(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等)、学科术语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教材正文的文本,把握须“严谨” 
  如必修1中的《公司的经营》一课中,对企业的不同责任的描述,除了对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要区别,实际上还有二对关系要区别清楚,对照正文37页和39页小字中对合伙企业的理解,可引出第二对要区分的关系:无限责任与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再结合正文37页二句话:“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有限”但“连带”之责任),可发现第三对需区分的关系:有限连带责任与无限连带责任。 
  教师没有对教材的严密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学生的思维如何会深入?教师严谨,学生才会严密。 
  二是教材的辅助文部分,定位须准确 
  把握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为正文的学习服务,尽量减少学习中的“盲点”与“死角”,扫清“难点”,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必修4《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辅助文可能是最需要关注的,往往是某些教学的“盲点”之所在,而这往往会成为考试的“命题”点,如以小字内容作为考试的素材,或者直接进入选肢中,成为学生的“软肋”甚至是“死穴”。如87页所引的费尔巴哈的话“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作为教师,不但自己要清楚,而且还要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搞清楚。这当然还是一个对教材把握是否“深入”与“严谨”的问题。 
  三是对教材中的学科术语,把握要科学。这也是教师对教材细节把握是否严谨的一个标尺。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确实在提高,而哲学教材中的术语(辩证法中的一些与“矛盾”相关的术语更甚),要求又是最高的。 
  三、从情感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厚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最高要求。政治新教材本身的情感容量的提升必然对教师理解、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最难的一点,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工作。 
  政治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不但情感容量大,而且往往是进行一些特殊教育的切入点,如劳动教育、崇高教育、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情教育等,这都是生命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必修1《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劳动教育”这一点就做得很成功。她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两次现场调查。一是调查学生是否从事过体力劳动,是否喜欢体力劳动?二是调查大家对学校的每天见到的清洁工是否打过招呼,是否知道其姓和名?调查的结果“查”出了问题:有二个学生明确表示讨厌体力劳动,有四个学生表示从来没做过体力劳动,也不会做(所喜的是学生讲的是真话)……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把劳动观念上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显然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真正把握住了政治教材的“情感”脉搏,其实,政治课也是可以上得有滋有味的……教育,说到底是思想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只要你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出味道来,就可以做出乐趣来。 
  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握教材是一个过程,一本书上二十年,就可以上出二十种滋味来。 
  当然,我们不但要读“教材”这本书,而且还要读教材以外的更多的“书”。“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教师|学生|教材|把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