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哲学生活>> 第四单元>>正文内容

郑巧玲:21个新疆孩子的汉族妈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华社南京9月9日电  题:郑巧玲:21个新疆孩子的汉族妈妈

  新华社记者张展鹏

  8日上午,江苏盐城市卫计委40名青年后备干部走进“道德讲堂”,听党员郑巧玲讲述她资助21名新疆学生的故事。

  开设“道德讲堂”是盐城市委党校的一项创新,让每一批培训班的学员与“中国好人”郑巧玲面对面交流。“由此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弘扬正能量、进一步推动援疆工作。”盐城市委党校纪委书记刘汝华说。

  2010年起,新疆察布查尔县成为盐城市对口援助单位,市委党校负责培训该县的各级领导干部。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时任校服务中心主任的郑巧玲自费带领食堂和宾馆人员去新疆,了解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接待礼仪。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郑巧玲发现当地有一批孩子因贫困面临辍学。受限于经济条件,她开始准备挑选两三个孩子资助,但看到一张张简历时,她觉得“一个都不能放弃”。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锡伯族……2011年起,郑巧玲资助的21名中学生都陆续考上了大学。“妈妈”,是孩子们对郑巧玲共同的称呼。

  在郑巧玲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一个微信群,名叫“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孩子们在这里向“妈妈”汇报在学校里的表现,或者发来问候微信。

  郑巧玲1988年进入盐城市委党校,为资助学生,她拿出工作多年积攒的工资,给每个孩子每年资助2000元,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还另外再给钱。

  今年20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哈丽米拉,6岁时父母双双去世,由伯父抚养长大,伯母生病长年卧床不起。依靠郑巧玲的资助,如今她已如愿考进吉林财经大学。

  这些孩子和郑巧玲的儿子是同龄人。“几年下来,感情越来越深,我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了。”郑巧玲说,过年时尤其想念孩子,就请新疆当地老师寄来照片,然后到照相馆放大,在身旁标注姓名,再去商场按照身高和体型,给每个孩子买一套羽绒服和保暖内衣。

  对资助行为,郑巧玲一直“保密”。直到盐城党校领导去察布查尔县出差,才发现“郑妈妈”在那边已经很有名。之后,她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2014年,郑巧玲当选“中国好人”。也是这一年,她决定去见孩子们,一起庆祝他们考入大学。

  “正式见面前,有孩子在信里说,‘妈妈’会不会长得丑?”说到这,郑巧玲忍不住笑起来。“每次因为工作和生活感到疲惫时,想一想孩子们的可爱,就变得愉快起来。”

  2015年,郑巧玲不再担任服务中心主任,成为党校一名普通职工。虽然工资收入变少了,但并未影响到她的资助行为。她说,一定按照承诺,帮助21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据刘汝华介绍,党校开设“道德讲堂”以来,郑巧玲已经与几十批学员进行了交流,无论新疆还是盐城的学员,都被她的善举所感动,他们认为,郑巧玲的经历对各自的人生道路开启了一盏明灯。

  面对大家的夸奖鼓励,郑巧玲说,尽己所能,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事,看到孩子们能考入大学,那种快乐难以言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