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风格新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 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多个层次,多个学科的塑造,初中历史教学在新世纪的课改潮流中面临各种实践和考验,如何有效发扬传统教学的精粹,不断创新教学风格,突出体现学生主体性,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实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时期历史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风格 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实行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古板生硬的历史课堂中走出来,在不断创新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单一而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学习逐渐转变。
  一、提高教师素质,以专业胜任和个人魅力征服学生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要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认识的价值和意义,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种必然,一个历史老师如果捧着一本一成不变的书一成不变地重复教学,那么这个老师是不进取的,也是不称职的。现在很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多媒体教学,但是如果一个老师连最基本的课件制作也不懂那说明了什么?有不少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或者他们也很自信——自信他们的学生成绩也一定很好。但是,这种自信的背后是盲目自大和不思进取。早在1982年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试问一个不注重自身素质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有素质的学生?孔夫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如此,我们更当如此。
  教师的素质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创新,学生的心理也大不一样,墨守成规、呆板的历史老师始终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识的完善,还包括教师的素养。我认真分析不少成功的课堂,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整堂课的气氛往往是很轻松的,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很高的,教师上课也是举重若轻。怎么样才能做到呢?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充分的准备外还有什么?与时俱进的个人素养。
  一堂历史课要突破,一位历史老师要更成功地演绎一堂课,这位老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亲和力。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首先要先让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就会集中注意力,就会更加积极地回答,就会提高效率,反之,如果学生很讨厌你,那么课堂气氛会越来越差,最后会发展成你教你的,学生做他们的,效率自然难以保证。
  高素养,有亲和力是很难说清的概念:可以很幽默,让学生兴趣盎然;也可以冷幽默,让学生不敢笑却忍不住笑;可以娓娓道来却不会令人疲倦;可以抑扬顿挫,牵着学生的思路起伏——总之,一位称职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个风格一定不是传说中严肃呆板、凶神恶煞、墨守成规的教师形象。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怕老师所以不敢不学习。现在我们希望学生是因为喜欢课堂而情不自禁地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是很难管,但不是不能管,只不过拿着棍子、严惩不贷的教学已经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了。初中是最叛逆的,你越想管住他们,他们越不喜欢被管,但总不能丢之弃之。古人在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对赶着不走拉着倒退的驴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驴面前放一个胡萝卜。教师,就是现在教育中的那个胡萝卜——教师优秀,学生自然跟进;教师邋遢,学生自然避而远之。要抓住学生的心,除了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亲和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要拉近学生跟老师的距离,老师就不能是高高在上、只能仰视的老师。
  在创新教学中一个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素养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实施创新教学中,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和驾驭能力决定了创新教学的成功与否。同时,教学语言的生动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学生自读教材,则效果可能并不明显,而有一位教师在介绍了地动仪的结构以后说:“如果哪一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么,哪个方向的龙就吐出嘴里的钢球,‘当’的一声掉在铜蛤蟆嘴里。于是,在旁观察的人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位了。”这一个“当”字,使学生似乎听到真的声响,感觉到了地动仪的神妙。历史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重要的,历史是一个大熔炉,包含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贯穿多个学科,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贯穿古今、熟悉中外、超出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课余的充电继续学习很重要:只有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从大量知识中迅速截取有效的知识实施教学。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的放矢,让学生牢固掌握好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
  二、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模式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但是在社会家长与学生心中,历史学科是没有地位的。学生之所以学,是因为我们要他们学。初一初二还好,因为这个时候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到了初三就难了:七个中考的学科同时发飙,各科老师争分夺秒大抢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面对的是九年级上下册的新课学习,同时面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复习,各种质检卷、练习卷纷涌而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新课和旧知识的学习呢?老师难,学生更难,他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读历史,不想读,也不喜欢读。这是现实中历史学科面临的尴尬。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多的还是服务于考试,死记硬背,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普遍化,为了成绩,很多老师会采取提问、罚抄、严厉批评甚至体罚等方式,学生对历史没有好感甚至是反感是正常的。如何转变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学习,真正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呢?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形式上提倡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情景表演、多媒体教学、录像录音、影片模型,等等。提倡新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学后教。在课前先让学生充分预习,上课开始后,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这节课的重点和线索,提供方法资料,然后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进行学习,最后老师提携要领,综合归纳,并加以巩固。
  孔夫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两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理念。这些观念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落实是很难的,只有从学生特点出发,不断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在不断发展中改善历史教师的教学风格,使历史的魅力真正发挥出来。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教师|学生|历史|老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