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浅谈接受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必须以中学生(受教育者)的接受为前提,并认识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单向、被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显得无足轻重,绝对统一的教育实施过程与千差万别的教育结果的不对等性,以及落后、陈旧的教育内容都影响着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应该从重视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开发内容弹性的接受文本和实施弹性的接受方法方面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接受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接受理论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9-0101-02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与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是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信息传导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的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以中学生(受教育者)的接受为前提
  与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即教师单向的传授过程”不同,建立在“学习中心论”基础上的有效教学理念,提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因此,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和发展。
  延伸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对社会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负责,下要对每位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负责,必须追求教学效益。如前所述,任何教学是否有效,最终体现为受教育者是否有所进步和发展。而受教育者的进步和发展,又以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为其首要前提。具体而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受教育者(中学生)愿意接受德育,认识理解德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自觉认同德育内容,主动反思及改造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而依据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内容形成正确合理的道德观念,以指导自己的后继思想和行为。
  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1.反映
  指接受主体(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以其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教育信息(理论、观点、事实等)造成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当外来教育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时,主体会充分利用其大脑皮层的各种功能将教育信息“移入大脑”,进行复制、再现,形成与之相关或相应的形象和概念,进而进行编码、记忆等活动。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所以反映是主体接受活动后继环节得以发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
  2.选择
  指中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的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识领域的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判明哪些属于真、善、美,哪些属于假、恶、丑,通过筛选和判断,确定对教育信息中每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成分(一句话、一种观点或一个事实)的取舍态度及容纳、排斥的信息量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就成了接受者思想品德知识结构的内在“筛选器”,它控制着接受者思想道德的发展方向。
  3.整合
  指接受主体凭借大脑的显微结构变换神经元的分子分布,对经过反映和选择进入认识场的思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思想品德结构发生对接的建构过程。每当收到教育信息时,接受主体总是力图用原有的观念体系和认知结构去同化它,如果获得成功,原有的思想品德结构便得到巩固和强化,认知达到平衡;如果失败,便作出顺应、调整和创立新的思想品德结构去适应客体,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4.内化
  指接受主体(中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直接的和间接的)活动,对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点进行检验,使之最终形成能指导主体的社会行为,并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的积淀过程。
  5.外化
  指接受主体(中学生)将自身由前述接受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知识和内容自主地转化为个人理想信念、意志信仰,自觉用以指导个人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中讲《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时,怎么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劳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尊重劳动”,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尊重劳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按照接受理论的环节和过程:
  首先,根据反映感官系统对外来教育信息(理论、观点、事实等)造成的刺激做出的反应。老师播放学生儿时熟悉的动画短片《劳动最光荣》,学生感受辛勤劳动的蜜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注重声音和形态上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刺激,让学生对教育信息形成反映。
  其次,让学生有价值比较和选择,并对信息整合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在接受过程中的情感碰撞设置情景与设问,引发学生情感冲突和价值选择:蜜蜂辛勤劳作和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这两种“辛勤”付出哪一种值得我们尊敬。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小组一:迷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表面上看,似乎也是从事“崇尚生命自由”的“劳作”性活动,但他们的劳动是虚假的,只追求个人不健康需求的“劳作”。如此所为是在浪费时间生命,因此根本不值得去爱和尊敬。学生小组二:蜜蜂热爱劳动、创造财富,值得我们去爱,但不能满足正当的个体需要,属于不懂得珍惜自身生命的劳动。这点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加以弥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依据主观的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识领域的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判明哪些属于真、善、美,哪些属于假、恶、丑,通过筛选和判断,选择的过程就成了接受者思想品德知识结构的内在“筛选器”,它控制着接受者思想道德的发展方向。
  最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到指导自己的行为,可以说这是真正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有学问和能做人。教学设计上要求学生利用课外走进环卫工人的生活,了解环卫工人的劳动与整座城市的美丽,并写一小段感想。其中一学生写道:用手除去城市的污点,用心美化我们的城市。我们不随地乱丢垃圾,便是对她最好的体贴和尊重。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点进行检验,使之最终形成能指导主体的社会行为并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的积淀过程。
  接受理论主要是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几个环节的内容设计,实现中学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强调对思想政治知识和内容的机械接受,或者是对道德规范和条例的简单记忆和盲目遵循,最根本的是应该落实到接受者内心的一种深刻体验和外在行为的愉快践行。也就是说,当接受者按照所接受的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原则、规范来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能够正面验证自己内心的道德理性和价值标准,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情绪体验,有坚定的内心信仰、态度认同,以及行为的支持和践行时,才能肯定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已彻底完成了。
  三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接受方面的误区
  1.单向、被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显得无足轻重
  当前的教学观把教师置于教学的中心,把学生看成是一群被动不知、唯命是从的人,认为教师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就像魔弹一样,威力无比,所向披靡。学生的思想感情、言语行为完全在教师的左右和支配下,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导。这种教学观导致了当前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以面向现在为目标;单向、被动、完全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仍主宰着课堂。虽然,很多老师也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但仍存在形改而神不改的状况。   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一席话:“五六十年代,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可以看出,现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比起他们的父辈强多了,学生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接受多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来决定的。 

  因此,尽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再正确、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再多样,教学环境再优化、再完善,教学目标再明确、再合理,但如果这一切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被学生接受,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总之,唯有学生的接受才是最本质的、最关键的。
  2.绝对统一的教育实施过程与千差万别的教育结果的不对等性
  当前的教学观除了强调教学的绝对主宰地位外,另一特点是强调教学的绝对统一性。正如“魔弹论”所宣扬的,“魔弹”的效果是神奇的、直接的、强有力而无法抗拒的,传者只要命中目标,完全不必顾及其他因素,受众就会以大约一致的方式做出反应一样,传统智力理论,即认为智力具有单一性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接受统一的教育实施过程。这种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育和评价,其实对学生来说并不公平。
  因此,我们主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尽力排除统一性的限制、统一性的要求,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示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3.教育内容方面的失误
  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带来了新的生活要求和新的时代内涵,但并没有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添上新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像是一座“纪念碑”,矗立在每一个新的时代前面,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提供永恒不变的意义。例如,虽然有了新时期新榜样的出现,如时刻以龙的传人为豪、并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不懈努力的演员成龙、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典范——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马云等,但中学生仍被统一要求学习焦裕禄、孔繁森和牛玉儒等。这种封闭的、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纪念碑”式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无法感染人、感动人,直至真正教育人,从而导致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率低下。
  四 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接受有效性的对策
  1.重视中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切外在的教育活动,只有通过接受主体(中学生)这一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为“人生活在道德世界”中,守护着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活动使道德的意义得以显现,同时又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来领会自身。正是人,才是道德意义的揭示者,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动性。
  2.开发内容弹性的接受文本
  作为教育者,应尽量多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让教学内容从书本上的、硬邦邦的知识条目变为生动的、源自生活的题材和事件,从而做到用现实生活来诠释书本中的知识,用书本的知识来提升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走下书本、走出课堂,提高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对学生的兴趣、活动方式、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进行调查,并有所掌握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的和身边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各异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使他们都能得到合理的、全方位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是接受主体所关心的问题。
  3.实施弹性的接受方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已有许多探索,可以是讲授法,由教育者传授内容,中学生加以正确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是谈论法,对生活中现实事例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真理是越辨越明;可以是榜样示范法,无声胜有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昆提利安就曾说过,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可以是角色承担法,由接受主体亲身体验角色,体会其中立身处世的态度和自觉辨析所含有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2005.6
  [2]教育部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教学|学生|思想|接受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